乡村振兴可以说是这几年最热门的话题,相比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兴未艾,上世纪50-70年代脏乱差的日本农村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现在,提起日本农村,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美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日本农村改造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缓慢、舒适的宜居社区;是为了让民众不需要挤到大城市,也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让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还有一个可以留恋和随时回来的“世外桃源”。而这恰恰是目前我国所欠缺的。那么,日本的乡建到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一、文艺介入助力乡村振兴
“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自2010年创办,每三年一届,号召全球众多知名的艺术家,以濑户内各个海岛为创造背景,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举办各种艺术、剧团、乐团活动,以及展示当地传统技艺、祭典等。
参观者们如果要参观所有的艺术作品,需要从一个海岛乘船至另一个海岛。这种在海岛间不断周转的过程,被称为“跳岛”。
由于有全球大量的艺术家站台,以及有“跳岛”这样新鲜的参与方式,因此每届艺术祭期间,这些海岛都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打卡”。
与中国的很多乡村一样,濑户内海中的众多海岛,曾经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人口减少与年龄结构老龄化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1年,日本开始实施《农业基本法》,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问题,统筹各方诉求,采取了完善相关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形成了符合日本农业生产结构特点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
在同一时期,日本开展了“造村运动”,其目的是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增加农业人口。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对于乡镇资源的综合化、多目标和高效益开发,创造乡镇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建设,使得日本农村的交通基建逐渐完善,并由此形成了如今日本农村普遍存在的“干净整齐”的乡村风貌。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产品自给率下降等问题,在1999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农业基本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乡村振兴”成为其中重要战略之一。其中包括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农村发展规划,以及成立乡村振兴专门机构等。
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就农村发展而言,却是中日两国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中日两国的农业经营结构和文化背景都相近相似的情况下,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今,每年艺术祭期间,上百万人次涌入岛屿,岛上的人们已经重新对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所拥有的魅力感到自豪与自信。在艺术祭的强大影响力下,移居到岛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并没有脱离海岛本身,亦未与岛上居民割裂。
以文艺介入的方式帮助乡村振兴,我国也有很多地区效仿这样的活动,但是同类型的展览很多都是仅仅借了乡村的一块场地,并没有和这里的人、土地、建筑产生关系。
而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却提倡艺术家们与岛上居民同吃同住,就地取材创造作品,如作品中有的用旧船板、旧推车改造而成,甚至有艺术家将海底的垃圾打捞上来,改造成一个发声装置用来号召保护海洋环境,从而使得这些作品与海岛本身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二、社区营造盘活在地资源
日本作为海岛国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很强调资本整合的效率和成本节约的意识。这一点比较契合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发展的现状,中国农村的村级财政经费有限,需要在有限的资金背景下,节约化完成乡村振兴工作。
而关键的基础,就是社区营造,即教会村民们如何去整合和利用在地资源,使得各种产业之间的合作更有效率。让本地人了解本地,形成信息渠道的关联,例如,在日本的乡村民宿中,经常会看见有对其他家商店的介绍,反映出本地人的社交关系,从而形成了本地资源的联接。
日本对乡村在地资源的运用着眼于本地风俗,各种活动和祭祀让游客有仪式感、现场感。在做品牌的时候,以一个村整体来做,一个村就是整套包含各种元素的组合体,这种乡村品牌塑造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乡村旅游很多时候在产品开发上的力度非常弱,真正能够帮助乡村摆脱周末经济的方式不多,因此,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重新整合为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当下中国乡村应该思考的问题。